又在清晨時分醒來,這是從美國回來的第三天,即使每天晚上兩時多才睡還是迎著鳥兒的頌歌醒來,對於喜愛睡到日上三竿的我實在不習慣,一大清早想不到有甚麼可做,也許說是提不起精神,於是唯有找部電影看看然後又睡回去,這就是時差了吧。
時差,一般人去旅行才會留意,有親友戀人在地球的另一端的話,或是早上有看<瞬間看地球>的習慣才會知道原來歐洲還是凌晨、美國快要入黑。 
說起這個節目,小學時每天起床都很愛看,可能因為去過的地方不多,總是很好奇世界是怎麼樣的,西邊的人在幹甚麼,這麼一說又很奇怪了,地球本來是圓的,要怎樣定義東邊和西邊?

時差當然是因為不同時區衍生出來,在成為空中服務員之前我對時區沒有很了解,一般而言我們就是不停盯著牆上的掛鐘認知午飯和下班時間,以前甚至以為飛行時數便是跨越了的時區數目。
會記住時區除了是因為工作上需要的知識,也是為了可以接上朋友的談話,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打長途電話還得想想另一邊是太陽還是月亮在當值。
現在考慮的就是對方現在回覆還是數小時後回覆的差別,不知甚麼時候我們追求人與人的對話是零時差,你和我要是坐在一塊兒,我們的溝通哪來時差。
更有趣的是,互聯網通訊本是打破地域障礙的好工具。我和你相隔沒有三十公里,卻有著不知名的時差,一語不發毫無音訊的你到底是身處在哪一個時區,還是得以次元區分我們的距離?
即時通訊程式有沒有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我不敢說,但確實增添了年輕人與長輩們的趣味,至少外婆想念你時可以立刻發她一張鬼馬照片,同時卻造就了人的惰性。
       「待會兒記得洗衣服。」 
       「為甚麼要傳訊息?」
       「懶得下床出房門啊。」
我收到母親大人的訊息後便走到隔壁確認她是不是在我不為意的時候出了門,她的理由還真讓我哭笑不得,那次對我來說可算是衝擊,後來跟朋友聊天,才知道身邊不少朋友也有過在家裡通訊的經歷。
這些通訊系統似乎只能打破牆壁卻沒有克服時差,如果有些話可以隔十二小時才回覆,那我們其實用不著即時通訊工具。
它們當然沒有罪,人與人即使坐在同一飯桌也存在著時差。我仍然比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八小時,你卻在我不認知的第二十五個時區,跟我有著不知道是一小時還是一光年的距離。
      
第二十五個時區,是人製造出來的獨有時區,大概只有時光機才可跨越到達。

Back to Top